铁桥镇金沙村驻村工作队以思维之变图山村之变
给群众“洗脑” 让乡村“变脸”

技术员察看食用菌生长情况
核心阅读
5月的铁桥镇金沙村,沿河的稻田一片碧绿,秧叶肆意生长。与众不同的是,有片稻田的四周挖成了水沟,中间茂密的秧苗长势正旺,一旁的宣传牌上,稻鱼种养基地几个大字**醒目。
生态种养、绿色发展,这是金沙村驻村工作队的大胆尝试。一年来,村里产业发展见成效、人居环境改造见行动、居民观念改变更文明、道路隐患整治更畅通……呈现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扎根山村变农民
去年5月,在市委组织部帮扶集团的统一调整下,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干部邓小川任金沙村**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开州区烟草专卖局干部阳忠诚和张胜任金沙村驻村工作队队员。
金沙村如同其名,村里有“金”也有“沙”。山下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利,是“金土地”。山上土地贫瘠、交通滞后,生产生活诸多不便,村民吃尽了飞“沙”走石的苦头。
驻村工作队仨都市人带上行装和锅碗瓢盆入驻金沙村,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打成一片。初来乍到,邓小川喜忧参半,喜的是这里有产业发展基础,忧的是山上山下环境条件“两重天”。
“忘掉身份,变身农民,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住进金少村,邓小川与队员相互勉励,一心一意谋发展。
群众“洗脑”变观念
乡村振兴,观念先行。驻村工作队牢牢抓住乡村振兴“牛鼻子”,开展大走访、大宣讲、大提升行动,把群众的思想统一到谋发展、求变革的行动中。
“宣讲不漏一户,发动不落一人。”驻村工作队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当作驻村**要务来抓,力图通过转变群众观念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邓小川、阳忠诚、张胜的足迹遍布金沙村每个角落,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不厌其烦把乡村振兴规划、目标和意义讲给群众听。
“看到他们衣服湿透了,脚上沾满了泥巴,就觉得我们村大有希望。”年近六旬的村民韩以田住在大山深处,驻村工作队队员每次到他家宣传,除了1个多小时的车程,还要走半个小时的山路。
弃陋习、树新风,驻村工作队坚持不懈抓到底。一年来,金沙村文明节俭蔚然成风,村民不办“无事酒”,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人居环境**改善。
“请客送礼讲排场是浪费,也增加了他人的负担。”去年,村民谭某准备给孩子操办升学宴,驻村工作队得知消息后3次上门劝说,最终让谭某打消了念头。
如今,细心的谭某发现,村里除婚丧嫁娶请客以外,“无事酒”几乎销声匿迹。去年,他家在送礼支出上较往年少了近2000元。
产业发展变面貌
驻村工作队联合金沙村村支“两委”干部,一边“兴师动众”改变群众思想意识,一边大张旗鼓发展特色产业。
一年来,金沙村新建近80亩稻鱼共养基地,采用生态、绿色种养方式,实现稻鱼共生,成为集体经济新发展的“新天地”。目前,水稻长势良好,数千尾稻鱼正待销售。
村里引进投资商建成30余亩的璟宸食用菌基地,吸纳附近20名村民稳定就业;利新电子厂在村里设置生产车间,30多名村民就近灵活务工,给务工村民、村集体分别带来30余万元劳务收入和1.6万元房屋租金收入;全村毁坏道路得到**修复,涉水桥梁加装了防护栏,道路桥梁的安全隐患基本消除;集体经济投资修建的综合服务社即将建成,届时部分门面和楼房出租,将为集体经济每年带来5万余元收入。
“张张成绩单,离不开驻村工作队的努力和付出。”金沙村党支部书记李华清说,去年以来,驻村工作队队员积极牵线搭桥,重庆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中国烟草开州分公司先后向村里投入80万元,真情帮扶让金沙村开出了朵朵“乡村振兴之花”。
记者 谢国邦 文/图